關於麵條的幾個小故事

 

這幾天氣候多變化,飲食散步多以麵條果腹。邊吃邊想麵條究竟從何而來的?研究了一下,發現一些關於麵條的典故與吃食的藝術,今天來跟大家分享。

 

好吃的刀削麵  

 

首先,先跟朋友們說聲:聖誕快樂。今天微涼,還飄著雨,飲食散步相信是聖誕老公公從北國帶來的小雪化為雨滴的祝福,如果,今天你淋到幾滴雨,就是聖誕老公公給你的禮物哦(千萬不要因此去淋得全身濕,感冒不是我的錯哦!)

 

麵條是誰發明的?

2002年在青海喇家村,發現的新石器時代的大型聚落遺址,又被稱為東方龐貝」,發掘出一碗麵條狀遺物,年代距今約4000年左右,這是迄今最早的麵條遺存。

 

甚麼是煮餅?

歷史記載漢代以前就一手托著麵糰,一手撕片往湯裡丟,稱為「湯餅」。所以,當時稱之煮餅,不是煮麵;遺留到現在的「貓耳朵」、「刀削麵」、「麵疙瘩」,就很可能是古時的湯餅在今天的遺風。

 

 麵疙瘩  

 

那何時有麵條之稱?

烹飪的器具與時俱進,唐代出現了切菜板、菜刀、麵杖等,製作湯餅也就無需用手托麵了,湯餅也就有了「不托」或「博托」的別名。古書《新五代史.四十》中就有皇宮內「一日食粥,一日食不托」的記載。及到北宋後期,不托的形狀逐漸固定為細長條形,麵條的稱呼也隨之産生,而此時距今已不足千年。

 

為什麼麵食從北方開始?

主要是南方不大種植小麥,吃麵要從北方輸入。史載南方人愛吃麵的佼佼者是三國時代的孫權,他是南方人,經常在酒席上設麵食,他的謀士諸葛恪便在席間寫下石磨將小麥磨成麵時的《磨賦》(古人不是文思太泉湧,就是太賦閒了?)

言歸正傳,總之,南方人不怎麼吃麵。直到金兵攻陷北宋首都開封,中原成了金國地盤,這些來自北方的金人把飲食習慣與種植習慣帶來南方,南方居民開始了解麵食的美味。居然也就慢慢研發出把配料淋在麵上的「澆頭麵」~

 

蟹粉蛤蠣麵  

 

  

西方的麵食來自?

歐洲最早的麵條類食品傳説是1295年馬可波羅於由中國帶回義大利的。也有歷史學家認為,麵條是在富裕義大利人家的亞洲廚師傳入歐洲的。

不過,通心粉Maccheroncini是源於義大利。傳説在18世紀,那不勒斯城附近的一家經營麵條和麵片的店主叫馬卡羅尼。一天,他女兒把麵片卷成空心條,晾於衣繩上,他遂將計就計將麵條煮熟後拌以番茄醬,大受歡迎。此後,羅尼興建了世界上第一家通心粉加工廠,並以自己的名字為通心粉命名。於是這種「馬卡羅尼」麵食便漸漸傳到了歐洲和世界許多地方。

 

雞骨醬澆頭麵  

 

煮麵要用甚麼鍋子?

所有教導煮麵的書籍都說,要用大鍋,才能讓麵在鍋裡字由滾動,越能自由滾動,麵體越不會沾黏。原來,麵,跟人一樣,都需要空間自在呼吸,果然,自由很重要!這樣說來,應該再去買個更大的鍋子(就當作聖誕禮物吧!)

 

今天分享幾則麵條小故事,也許,往後在吃麵的時候,更能領略麵條的曼妙滋味。

 

延伸閱讀: 煮一碗麵的小撇步

 

arrow
arrow

    飲食散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