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煨」一鍋開胃滋補的菜湯--食辭典

 

熟物之法,最重火候。有須武火者,煎炒是也;火弱則物疲矣。

         有須文火者,煨煮是也;火猛則物枯矣。         

──《食經》,袁枚。

 

西風東漸,飲食西化、速食化,古人的飲食智慧,烹飪技術,已不多見,知道者更是寥寥無幾,食辭典,引經據典,分享中國傳統飲食之道,一窺吃的「知道」,有的也許吃不到,有的也許煮不到,但,至少,要「知道」,知道吃的不二法門,知道食之三品:「上品會吃,中品好吃,下品能吃」(唐振常)。

 

蔥開煨麵  

 

將食材放入器皿中,多量的水,長時間以小火加熱,俗稱小火煨,講功夫,若有似無的文火,不驚擾食物外貌,香氣滋味卻已悄然逼入。古人則是將所有食材埋入有灰燼中,以餘熱來「火灰煨」,歷史上最有名以火灰煨的「傍林鮮」,根據南宋人林洪在《山家清供》的描述,用浙江天目山盛產的竹筍,掃葉就竹邊煨熟,味道鮮美,難以忘懷。 

 

袁枚《隨園食單》中提及的煨法,適宜不易煮至酥爛的食材,也不用事先調味,也不用勾芡,就是讓食材在微火中慢慢熬煮至軟糯酥爛,湯汁濃稠香郁。 

紅煨──加醬油等有色調味料的煨法;紅煨牛肉。

白煨──不加有色調味料的煨法;醃篤鮮。

清煨──湯汁清,以蔬食類為主;蔥開煨麵。

糟煨──已酒糟為主調味的煨製法;糟煨冬筍。

罐煨──將雞、排骨、牛肉等放入煨罐中,小火煨透而成。一般家庭最常用陶罐來煮全雞湯。

 

 煨海參  

 

到火候揭鍋

加熱食材的過程裡,火候,影響甚鉅,正所謂「五味三材,久沸久變,火為之紀,時疾時徐,減腥去臊除羶,必以其勝,無失其理。」這是《呂氏春秋本味篇》闡釋火候的重要性,猛火小火能影響食材的味道與口感,煮15分鐘跟60分鐘,肯定不同,火使得鼎中的變化精妙而細微,語言難以表達。 

現代人肯定說,哪來美國時間煮到菜花上一小時以上啊,再說瓦斯也不少錢啊,你看,現代人真是沒古人的閒情雅緻,但也因為時間不夠,偏偏有些菜就是需要火候的熬煮才能呈現出最佳的色香味,於是電鍋、悶燒鍋、快鍋等各種鍋子因運誕生,但無論你用哪個鍋,「不到火候不揭鍋」,別三五分鐘就打開鍋蓋瞧瞧熟了沒,這一開一蓋,會影響最後成效的。

 

就是好吃  

 

今日周一,很合適「煨」一鍋開胃滋補的菜湯,安慰奔忙的一天,儲備一周的元氣。「餵」餵五臟廟,也「喂」一下我們的部落格,留個言,分享分享吧!

arrow
arrow

    飲食散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